【心律不正】40歲OL靠智能錶發現心律不正 心臟病專家:新式心電圖可望提高準確率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10/14 17:19

最後更新: 2019/10/21 12:42

分享:

分享:

有40多歲任白領的女士因有心跳過快、呼吸困難及冒汗問題,醫生建議下使用手提式心電圖及智能手錶監察心跳,多次檢查後發現患心房顫動,並確認心律不正。

有心電圖功能的智能手錶或手提式電子監察儀器日漸普及,聲稱有助監察心跳及心律,最近有手提式心電圖機有新突破,由單導聯發展至六導聯(6-Lead E.C.G.)。有醫生相信六導聯心電圖的準確度,理論上比單道聯高,亦要注意假陽性問題,應小心應用數據。

有OL有心跳過快、呼吸困難及冒汗,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手提式心電圖及智能手錶監察心跳,多次檢查後發現患心房顫動,並確認心律不正,成功做手術。

40多歲任白領的的鄭小姐,2年前突感心跳過快,「心口壓住壓住,每下呼吸有困難且冒汗」,惟發作前沒先兆,也沒暈倒故沒理會。至同年9月,發作次數漸頻密,由數周一次增至一周2、3次。有次更在上班時發作,「個心呯呯聲咁跳,好驚好驚」,即使坐着仍每分鐘心跳達160下,持續兩小時,私家醫生其後確診為心跳過快。

鄭指其母和姐姐同患心房顫動(AF),加上擔心會中風,決定正視。去年底在主診醫生建議下購買手提式心電圖及智能手錶,以便病發時可做心電圖。她曾以單導聯手提心電圖機測試,醫生懷疑她患陣發性上心室頻脈(PSVT),但未能確診。

她其後入院做電生理檢查,發現同患幾種心律不正,數月後再用智能手錶測試,經醫生確認病徵是房顫引發,便進行手術,術後以智能手錶iWatch監察心律。

每年2萬多港人中風,當中約4,000人因心房顫動導致。鄭的主診醫生、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藝賢指,房顫是心律不正的一種,而中風多由房顫引致,亦可引致心臟衰竭。

他稱,智能手錶或手提式心電圖適用於偶發性房顫病人,於病發時可即時做心電圖。他指,手提式心電圖最近有新突破,7月底在本港推出的六導聯(6-Lead E.C.G.)手提式心電圖機,用家將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緊握儀器左右兩邊的電極,再將底部的電極接觸左腿或左腳踝皮膚。他相信六導聯心電圖的準確度,理論上比單道聯高。

陳引述一項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於2017年與蘋果公司合作的研究指出,在美國逾40萬人進行測試,評估Apple Watch心律不規則通知功能。

結果發現當中0.5%、約2,000多人收到心律不正的通知,一周後經醫生診斷和傳統E.C.G.心電圖測試後,最終發現當中約34%,接近700人偵測到有心房顫動。

他續指,上述研究可見光學原理P.P.G.的科技暫不算太成熟,其準確性仍偏低,認為假陽性問題會引起不必要擔憂,故應用新科技時,對工具的準確性要有一定要求,否則弊多於利。

他建議,不論有沒有病徵,應定期按「3.2.1」做身體檢查,即30歲開始,每3年做一次體檢;40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,50歲以上人士更應每年一次,當中應包括量血壓、驗血糖、血脂、膽固醇及測驗是否有隱性心房顫動等。

記者:王詠妍